
你是否注意到,身边有些老人走路越来越慢,上下楼梯变得吃力,甚至轻轻摔一跤就骨折?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健康威胁——肌少症。65岁的李阿姨就是其中一例。
确诊肌少症后,李阿姨常感下肢无力、易疲劳。市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医生团队为其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每日进行抗阻训练,如弹力带练习、靠墙静蹲;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牛奶、鱼虾;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坚持3个月后,李阿姨肌肉量有所回升,下肢力量增强,能轻松上下楼梯,日常活动恢复自如,摔倒风险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肌少症,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减少、力量减弱,还可能伴随身体功能下降的老年综合症。简单来说,就是肌肉在慢慢“变弱变小”。它分为原发性肌少症和继发性肌少症。原发性肌少症主要因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激素水平改变,导致肌肉质量和力量丢失;继发性肌少症则多由疾病、营养缺乏、身体活动减少等因素引发。在我国,肌少症患病率为5.7%-23.9%,且年龄越大,患病几率越高。
1.活动能力受限:肌肉力量下降,会让行走变得缓慢,站立也愈发困难,严重时甚至只能依赖轮椅或长期卧床。
2.代谢紊乱:肌肉可是血糖代谢的“主力军”。肌少症出现时,肌肉减少,血糖代谢受影响,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3.免疫功能受损:肌肉量减少10%,感染风险就会上升,住院率和死亡率也会显著增加。因为肌肉在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运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4.骨骼与关节损伤:肌肉就像骨骼的“保护罩”,肌肉流失,骨骼失去保护,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大增,进一步影响行动能力,加重肌少症。
(一)简易测试
1.小腿围测量:男性小腿围<34厘米,女性<33厘米,可能存在肌少症风险。
2.握力测试:男性握力<28公斤,女性<18公斤,提示肌肉力量不足。
3.步速检测:在6米距离内,行走速度<1米/秒,需警惕肌少症。
(二)日常表现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提重物困难、反复跌倒,或者体重在无刻意减重情况下无故下降≥5%,也可能是肌少症的信号。
(一)“老来瘦 = 健康”误区
很多人觉得老人瘦点好,其实过度节食或纯素食,会导致肌肉流失,体脂比例失衡,反而损害健康。老年人应保持合理体重和肌肉量。
(二)“运动损伤关节”误区
适度抗阻训练不仅不会损伤关节,还能增强关节稳定性,提升骨密度,保护关节健康。
肌少症是老龄化社会中悄无声息的“健康杀手”,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早期筛查、均衡营养、规律运动,结合中医和现代医学治疗手段,能有效延缓肌少症发展。正如中医所说“存钱不如存肌肉”,从青年期开始重视肌肉质量“储备”,才能为老年健康筑牢防线。一旦出现乏力、体重骤降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评估,避免陷入“肌肉流失—失能—疾病加重”的恶性循环。
责编:赵诗雅
一审:胡蔓
二审:刘宏远
三审:陈世杨 姚军
来源: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
何朝辉主持召开鼎城区安全守底工作调度会
鼎城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整改整治成效通报会召开
陈远调研鼎城区“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陈远带队开展“八一”前走访慰问活动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八一”建军节座谈会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半年度经济形势分析暨重点工作结账会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商贸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何朝辉带队赴成都、彭州开展学习考察
下载APP
分享到